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产业融合的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为“十三五”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未来,农村农业发展还应依托重点加工产业,合理布局初加工、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以及传统食品加工业,推进冷链物流、智能物流等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商业营销模式。
在今年重庆市梁平县的柚子进入采摘季后,梁平县充分利用当地“梁平柚”的美名,整合当地农业产业优势,发展起特色农产品观光旅游业,带动了产业融合,推进了富农工作。而像梁平县这样,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例子,只是全国产业融合不断涌现出的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的一个典型。
近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部署的要求,农业部日前研究编制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重要举措,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四化同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
政策营造良好环境“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产业融合的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为“十三五”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8万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近20万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超过10%,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由1.7∶1提高到约2.2∶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5%。初步形成了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水稻加工、黄淮海地区优质专用小麦加工、东北地区玉米和大豆加工、长江流域优质油菜籽加工、中原地区牛羊肉加工、西北和环渤海地区苹果加工、沿海和长江流域水产品加工等产业聚集区。带动能力增强,建设了一大批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原料基地,辐射带动1亿多农户。
到2015年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已超过250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不断壮大。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入股入社、订单合同、托管联耕等多种形式开展联合与合作,融合机制不断健全,融合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在大宗农产品生产供给、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和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撑。
据统计,2015年全国有各类涉农电商超过3万家,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500多亿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引入,涉农电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众筹等亮点频出,农产品市场流通、物流配送等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农业生产租赁业务、农商直供、产地直销、食物短链、社区支农、会员配送等新型经营模式不断涌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呈暴发增长态势,仅2015年全国年接待人数达22亿人次,经营收入达4400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超过10%;从业人员790万,其中农民从业人员630万,带动550万户农民受益。
一系列“三农”政策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强调“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调结构、提品质、去库存;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农业降成本、补短板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对农产品加工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为培育新产业,推动产业融合营造了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
新型城镇化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十三五”时期,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对强化产业支撑,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城镇集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背景下,以农产品电商、农资电商、农村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互联网 ”农业服务产业迅速兴起。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重构了产业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方式,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注入了不竭的发展动力。
转变农业发展模式
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即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更加稳定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生产结构更加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产业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带动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促进农民增收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用持续增强。
到2020年,力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6万亿元,年均增长6%左右,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4∶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8%左右,规模以上食用农产品加工企业自建基地拥有率达50%。到2020年力争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达55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9.5%左右;企业电商销售普及率达到80%;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80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40%左右;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70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接待游客突破33亿人次。
规划指出,要实现提出的目标,就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为目标,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保障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为核心,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产业交叉融合互动发展,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撑。
规划还指出,要坚持创新,树立“大食物、大农业、大资源、大生态”观念,深入开展产业融合理论创新,大力发展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逐步推进产业融合制度创新。积极应用互联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现代技术,切实加大产业融合科技创新。坚持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坚持绿色生态,促进持续发展。坚持开放合作,拓展融合空间。坚持利益共享,增进人民福祉。把共享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本质要求,着力促进农民增收。
规划提出,要加大对农民创业创新扶持力度,实施农民创业创新行动计划、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行动计划,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产品加工业与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可靠保障。积极落实和创新政策,确保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的落实,促进强农惠农富农及“三农”金融支持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向返乡创业创新群体重点倾斜;要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探索产业融合发展好经验、好典型、好模式。制定分工落实方案,强化责任考核,开展动态监测,努力把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此外,规划提出还要积极实施产业融合百县千乡万村试点工程。配合有关部门共同推进试点工程实施,建设100个示范县、1000个示范乡、10000个示范村,实现各类规模种养区、加工区、物流区、流通区无缝对接融合,农业综合效益明显高于一般地区。结合实施产业融合百县千乡万村试点工程和新型城镇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支持优势特色产区和贫困地区产业融合发展,采用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和产业基金等方式,以能够让农民分享增值收益的新型经营主体为扶持对象,重点支持鼓励主产区和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兴办加工流通、加工流通企业与农民股份合作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休闲农业公共设施建设、电子商务企业建设配送体系等。
坚持集聚发展融合互动
目前,我国农村产业之间仍然存在互联互通性差、融合程度还比较低的问题,农业生产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如土地、水等资源约束加剧,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压力加大,食品安全和消费者信心问题日益突出。农业市场化发育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被人为地分割在城乡工农之间不同的领域、地域,导致农业成本高、效益低。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滞后,带动能力不够突出。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不足,一般性、资源性的传统产品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少,再加上融资难、融资贵,生产和流通成本高等外部环境制约问题依然突出。
此外,我国农村产业还存在农村股份合作数量较少,利益联结关系还不够紧密的问题。农业集约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农民与企业之间订单交易普遍缺乏法律约束力,有些合同不够规范,履约率不高,双方利益都得不到有效保障。国内大宗农产品普遍缺乏国际竞争力,同类产品的国内外价格差不断扩大,进口压力不断加大,产品市场受到挤压。国内企业发展粗放、产业链条短、融合度低,销售渠道和品牌效应与外资竞争面临很大压力。
因此,规划指出,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当积极探索推广“龙头企业 合作社 基地 农户”经营模式。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积极打造产业融合先导区,推动产业融合、产村融合、产城融合,加快先导区内主体间的资产融合、技术融合、利益融合,整合各类资金,引导集中连片发展,推动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加工园区、仓储物流基地、休闲农业园区有机衔接。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引导支持企业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签订购销合同、提供贷款担保、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农产品产销合作,打造联合品牌,实现利益共享。
此外,农村农业还应依托重点加工产业,合理布局初加工、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以及传统食品加工业,推进冷链物流、智能物流等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商业营销模式。加快融合发展区域功能定位步伐,适时规划粮油生产核心区、经济作物生产优势区、养殖产品优势区、大中城市郊区及都市农业区。对贫困地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扶贫新模式,适当集中布局,培育重点产品,以县为单元建设特色产业基地,以村(乡)为基础培植特色农业产品,实现就地脱贫。
规划强调,要坚持集聚发展和融合互动,打造集专用品种、原料基地、加工转化、现代物流、便捷营销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园区、体系化物流配送和营销网络“三位一体”有机衔接、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农产品加工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都市现代农业样板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为载体,推动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建设。
来源:中国商报